
《建议》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,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,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,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。
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,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,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,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建设能源强国。
现将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中的能源要点整理如下:
优化提升传统产业
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,巩固提升矿业、冶金、化工、轻工、纺织、机械、船舶、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。
推动技术改造升级,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,发展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、服务型制造,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
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。实施产业创新工程,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、技术研究开发、产品迭代升级,加快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。完善产业生态,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,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。
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探索多元技术路线、典型应用场景、可行商业模式、市场监管规则,推动量子科技、生物制造、氢能和核聚变能、脑机接口、具身智能、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创新监管方式,发展创业投资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,培育独角兽企业。
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
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,优化布局结构,促进集成融合,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。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,推进信息通信网络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,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。
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、跨方式一体衔接,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。健全多元化、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。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,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。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,增强洪涝灾害防御、水资源统筹调配、城乡供水保障能力。推进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。
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
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,保持城市化地区、农产品主产区、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总体稳定,细化明确特殊功能区,完善支持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。
推动战略性产业、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。
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
坚持陆海统筹,提高经略海洋能力,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海洋强国。加强海洋科技创新,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,壮大海洋新兴产业,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。
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,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,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。强化深海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。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,提高海上执法和海事司法能力。
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
和生态系统优化
坚持环保为民,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,更加注重源头治理,强化减污降碳协同、多污染物控制协同、区域治理协同,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
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。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。
加强环境风险防控,深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。完善生态环境标准、监测、评价和考核制度。
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。
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,有序设立新的国家公园。
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。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。
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打好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。加强青藏高原等地区生态屏障建设。
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,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。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。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。
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
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,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,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建设能源强国。
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,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,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。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,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。
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,科学布局抽水蓄能,大力发展新型储能,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。
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,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。
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。
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
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。
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。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。
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,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、行业碳管控、企业碳管理、项目碳评价、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。
发展分布式能源,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。
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,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。
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,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。
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,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能力。
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
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
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加强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,协同优化产业布局。
推动工业、城乡建设、交通运输、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。
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,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,促进循环经济发展。
持续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,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,打造绿色发展高地。
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、金融、投资、价格、科技、环保政策。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,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
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
锻造实战实用的国家安全能力,突出保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、经济健康稳定、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安全,把捍卫政治安全摆在首位。
夯实国家安全基础保障,确保粮食、能源资源、重要产业链供应链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,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储备,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,维护战略通道安全,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。
加强网络、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生物、生态、核、太空、深海、极地、低空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。